东西问|张礼:海外华文教育如何架起文明交流互鉴之桥?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4:58 来源: sp20240426

   中新社 北京12月20日电 题:海外华文教育如何架起文明交流互鉴之桥?

  ——专访暨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中心主任、华文学院副院长张礼

   中新社 记者 吴侃 金旭

  第五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于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这场盛会如何助力海外华校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数字技术在海外华文教学中有怎样的新应用?华文教育如何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暨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中心主任、华文学院副院长张礼就此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华文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有怎样的特征?当前海外华文教育发展概况如何?

  张礼:华文教育主要是指对华裔子弟进行的中华语言文化教育。一般情况下,在华侨华人家庭,孩子一出生就接受长辈的相关教育,之后到华文学校跟着老师学习中文和中华文化,这些都是华文教育。

  华文教育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传承性、自发性和域外性。传承性指老一辈华侨华人将中华语言文化、道德观念和礼仪习俗等传承给下一代;自发性指华侨华人在海外自发建校办学,自觉传承中华文化;域外性指华文教育主要在海外进行。

文莱中华学校的华人孩子在学校多媒体教室认真上课。这是文莱最大的华文学校,提供了从幼儿园到中学的正规教育。宋吉河 摄

  从社会工作开展的角度来看,现在关注度较高的华文教育主要是指华校教育。业界普遍认为,由于客观条件制约,当前华文教育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但整体发展稳健向好。具体而言,从规模分布来看,海外华校数以万计,分布在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华文教师超过十五万人,在校学生有两三百万人,规模和数量可观;从区域差异来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华文教育发展差异较大,表现在场地、教师、学生、办学形式、社会环境等多方面;从发展环境来看,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政治因素以及语言教育文化政策等影响华文教育的发展;从教学要素来看,华文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讲述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

   中新社 记者:当前,海外华文教育在教师、教材和教法(以下简称“三教”)上呈现怎样的新特点?如何解决海外华文教育在“三教”方面存在的老问题?

  张礼:海外华文教育在“三教”方面存在区域性差异,但从整体上来看,华文教师队伍在不断扩大,年轻化、专业化、职业化趋势明显;教材更追求针对性、适用性和本土化,自主编写意识和能力在提升;教法方面更讲究技巧性、有效性,注重与教育技巧的结合,注重多元要素辅助华文教学,这也是华文师资更专业的表现。

百十年老校侨中学院学生学习华文热情高,菲律宾本土汉语老师在用汉语教算术。关向东 摄

  华文教育存在的老问题,包括缺乏师资、缺少适用度高的教材和教学资源、教法不足等。“强教必先强师”,推动“三教”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加强教师培养。可加大线上线下培训规模,培养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华文教育专业化、本土化、高学历人才,在延续传统教学法、教学技能培训的同时,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提高利用教学资源、编写教学材料、统筹课程设计等能力,帮助华校管理者更新办学理念,提升引领力和领导力。

  海外华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提高本土华文教育工作者自身的造血能力,因地制宜推动教材和教法本土化、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现代化。本土华文教师自主编写教材,或中外合作编写,华文教材的不适应性会逐步改善,如涉及当地的人物、故事、历史等,由当地教师编写可能更恰当。在教法方面,可探索实景教学等方式,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唐人街识读中文标识、在中餐馆看中文菜单、用中文讲解风景名胜等,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学习、运用中文。

巴西德馨双语学校里巴西老师带着小学生们“划龙舟”迎端午。林春茵 摄

   中新社 记者:本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的主题是“推动华文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海外华校在朝着“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信息化”(以下简称“四化”)目标迈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还面临哪些瓶颈?该如何突破?

  张礼:“四化”各有侧重,标准化侧重教学内容,正规化侧重学校建设及管理,专业化侧重师资,信息化侧重教学手段、资源开发等。如果每一所华校在“四化”方面做到位,华文教育提质增效不在话下。但“四化”建设是引领性的,海外华文学校基本上是自发自主办学,受当地办学环境、经费、师资、生源等主客观条件制约。因此,需要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互助,共同推动华文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2018年8月6日,爱上南通——2018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南通行的学生们开心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不少海外华裔青少年来到中国国内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许丛军 摄

  华文学校的“四化”发展,一方面要靠中国国内相关部门系统的统筹协调,加大在课程标准研制、信息化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和帮扶;另一方面,华校也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步步把“四化”做实。近年来,国内相关部门和高校开展了不少工作,可以总结经验,梳理出助力“四化”发展更细致的思路。海外有条件的华校可以主动先行先试,为其他华校树立榜样,提供模式。目前,欧美和东南亚都有一些华校已经启动“四化”建设。

   中新社 记者:近年来,人工智能、云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涌现为教育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数字技术在海外华文教学中有怎样的新应用?华文学校如何运用新技术创新华文教育实践?

  张礼:目前,华文教育界对新技术的关注度、认可度和接受度很高。如实景课堂、网络课程、虚拟课堂、云服务平台、中文学习类APP等在一些华文学校获得应用和推广,教师对技术的掌握与应用能力也逐步提升,特别是年轻教师在这方面很擅长。数字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中华文化魅力,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020年9月20日,华文学院“云校区”泰国四色菊府新生报到点,当地尚未返校高年级同学为新生开展“云校区”注册指导及介绍学院相关情况。张志宏 摄

  新技术的应用需要人才,有匹配的设施设备。由于华文教育的特殊性和发展条件限制,新技术在华文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未来,华文教育可以建立数字素材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同时根据华文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合理应用新技术,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忽略教育本身的需求和目标;另外华文学校也可以开展科学教育,如有的华校开展编程和机器人等课程,定期举办科技竞赛等活动,将科技与中文学习相结合,提升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

   中新社 记者:海外华文教育如何将课堂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紧密结合,承担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使命?

  张礼: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密不可分,语言和文化并重,是华文教育的特别之处。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承传播,华侨华人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条件,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天然的传承者、传播者,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影响周边很多人。

2023年6月19日,圣保罗华文学校内的中文教学课堂。林春茵 摄

  华文学校也非常欢迎非华裔学生,很多华校办学质量高,得到当地民众认可,如在马来西亚,大部分的华文学校非华裔学生占比接近四分之一,有的甚至超过一半。在东南亚,许多非华裔学生因掌握中文而找到更理想的工作。华文教育为当地社会了解、学习中华语言文化创造了条件,并尽最大努力满足当地的需求。很多华校还积极参加当地的文化嘉年华活动,为当地民众展示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平台。

   中新社 记者:海外华文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当地?在助推多元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

  张礼:华文教育是华裔族群的语言文化传承教育。在办好中华语言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华文学校也要考虑如何衔接当地国民教育或其他教育形式,与当地其他学校、社区、企业等合作,获得更多认可和支持。例如一些华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帮助企业培养中文人才;还有一些华校与当地学校合作,开设中文课程。

2023年1月20日晚,加拿大多伦多,当地华人儿童在“星动多伦多”春节联欢晚会上吟唱唐诗宋词。余瑞冬 摄

  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华文教育也能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华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树立尊重包容、互学互鉴的心态,将多元文化元素融入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中文表达、文化活动等方面。例如,在编写本土化的华文教材中,既用中文讲述中国故事和传统文化,也用中文讲述当地的故事,将中外文化中的亮点融合在一起。华文学校也可以发挥平台优势,把中华优秀文化展示充分,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讲清楚、教明白,更深入具体地开展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完)

  受访者简介:

   张礼,暨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中心主任、华文学院副院长,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长期从事华文教育工作,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7项,主持编写华文教材2套,发表专业论文、撰写研究报告20多篇,多篇被国家及省市相关部门采纳。曾赴海外20多个华文教育较为集中的国家开展专题调研或授课。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