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空间与鹏城共生长(解码·文化新地标)

发布时间:2024-03-28 16:42:57 来源: sp20240328

  观众在深圳美术馆(新馆)参观。   深圳美术馆(新馆)供图

  深圳图书馆北馆地下立体书库。   新华社记者 梁 旭摄

  深圳图书馆北馆与深圳美术馆(新馆)外观。   深圳市龙华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核心阅读

  深圳美术馆(新馆)推出热门展览,打造城市“美育课堂”;深圳图书馆北馆兼具高颜值与科技感,支撑“图书馆之城”建设……自去年底以来,广东省深圳市多个“新时代重大文化设施”陆续投用或进入关键节点,一个公共文化地标群逐渐成形,不断推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质的提升,惠及更多市民游客。

  

  一个热门艺术展在广东省深圳美术馆(新馆)免费展出,前来拍照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展期一度延长;

  穿过美术馆一侧的公共广场,拾级而上,便是深圳图书馆北馆,一层大厅的自习区座无虚席,书架前、沙发上,处处是阅读者的身影。

  这两个馆,空间上紧密相连,文化上“珠联璧合”——2023年底,位于深圳市龙华区的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图书馆北馆相继开馆,成为深圳“新时代重大文化设施”率先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文化新地标。

  看建筑

  既有高颜值,也有高科技

  步入深圳图书馆北馆大厅,30多米的挑高,空旷透亮;卷轴形状的天花板,让折射入馆的阳光更显柔和;外墙则由菱形石材交错拼接,使得建筑四面透光但不会刺眼。

  市民们或在沙发上沉浸阅读,或在桌前专注自习,静谧而温馨。馆内的阅读空间布局,对读者十分友好。

  “现代感、设计感很强,设施齐全,内容丰富。”市民杨女士带着一双儿女,特地搭乘1个多小时地铁前来参观,“希望让孩子体验到更好的文化环境。”

  少儿服务区内,设置了0—3岁婴幼儿馆、3—8岁儿童馆、6—12岁少年馆,以及互动展廊、小剧场等功能区域。一米书架、趣味指引、儿童家具……贴心设计的迷你图书馆,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一致好评。

  “北馆不仅好看,更好用。”深圳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张岩介绍,该馆建筑面积约7.2万平方米,设计藏书量800万册,各楼层利用率都很高:地上6层,巨大的空间尽可能供读者使用,设置座位2500个;地下3层,21.55米深的立体书库“深藏不露”,科技感十足。

  最近,这个立体书库成了“网红”。据介绍,这个投入运行规模较大的地下立体书库,可容纳约400万册藏书。高耸的书架间,堆垛机高效运转,精准确认书箱存储位,并实现自动出库,颇具科技感。

  馆内,轨道跨层铺设,书箱纵横穿梭,读者借阅一本库藏图书,从下单到送达,只需大约10分钟。智慧调阅系统,实现了从“人找书”到“书找人”的转变,大大提升了图书馆的运营能力、工作效率。

  深圳图书馆文献保障部主任、北馆筹建办副主任刘哲说,今年上半年,北馆将打通物流配送环节,实现“线上选书,送书上门”,成为全市最大的文献提供中心。

  依靠这套完整的自动化管理系统,深圳图书馆北馆还承担起全市图书馆流通书籍集散中转的重任,为这座“图书馆之城”的图书调度与统筹提供了有力支撑。

  看服务

  内容品质强,体验更多元

  从齐白石书画精品,到法国诺曼底印象派作品,再到新型艺术科技装置……自深圳美术馆(新馆)开放以来,近千件跨越古今中外的艺术展品,吸引着市民游客,每天4个时段场场爆满,6500个名额供不应求。

  4个多月来,该馆每天都在以“饱和”状态运行。截至3月18日,已接待观众53.5万人次,其中不少人专程从香港、广州等地赶来观展。

  深圳美术馆馆长张燕方介绍,深圳美术馆(新馆)的18个艺术展厅展览密集接档,3900平方米的半室外雕塑展场正在展示当代雕塑名家作品。

  在开馆展中,深圳美术馆精心遴选,拿出“看家宝贝”。在馆藏精品及文献特展上,可以一览潘天寿、李苦禅、吴冠中等名家真迹,以及各类当代艺术作品。馆藏影像艺术作品展中,既有上世纪50年代的珍贵老照片,还有呈现深圳城市变迁的视频动画。

  精心策划的展览,不仅得到专业人士认可,也收获了大众的喜爱。“丰厚的馆藏,是我们的底气。”张燕方说,深圳美术馆现收藏有美术作品约9000件(套),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书法、摄影等品类。目前,该馆正系统梳理、挖掘更多“压箱底”的藏品,通过研究展示,让艺术之美更多地回馈大众。

  美术馆是市民的“精神磁场”,也是城市的“美育课堂”。深圳美术馆(新馆)不断提升文化服务质量,积极发挥公共美育职能,让人们能够看到美、懂得美、创造美。

  2023年12月,“深馆讲坛”首期讲座聚焦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现场听众互动积极、反响热烈;“套色版画工作坊”举办,孩子们现场印制套色版画,个个都兴致勃勃。

  看布局

  建起大设施,织密文化网

  傍晚时分,家长与孩子们在两馆间的公共广场、下沉空间里欢笑嬉戏,闲坐聊天。开放的城市文化空间,成为市民共享的休闲生活体验区。

  过去,该片区没有大型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服务配套比较匮乏。如今,两座新馆成为街区发展的强大引擎——高楼环抱,住宅小区、写字楼、大型商场密布,人口高度聚集。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重大文化设施规划布局时,就要考虑到各区公共文化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尽力满足所在辖区市民的文体需求。

  自去年底以来,深圳多个“新时代重大文化设施”陆续投入使用,或进入关键节点——

  深圳歌剧院开工建设;深圳科技馆新馆、深圳湾文化广场(深圳创意设计馆和深圳科技生活馆)、深圳书城湾区城等,则有望在一两年内建成。

  一个世界级公共文化地标群逐渐成形,一张城市文化服务网络正在织密,为深圳惠民文化服务提供充足空间。

  如今,深圳已实现市、区、街道、社区4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846家公共图书馆(室)运营有序,319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遍布全市,“千馆之城”名副其实。

  2022年,深圳编制出台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和配套标准,发布深圳市《文化馆服务规范》等4项标准,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评体系。

  2023年,深圳共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超7万场次,平均每天超190场次。深圳读书月、海洋诗歌季、少儿艺术花会等品牌活动日渐丰富,各类演出、展览、惠民课程更是不胜枚举。

  “这些重大文化设施不仅是深圳的文化新地标,也是人文湾区建设的新平台,是国际交流的新舞台。”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玲表示,希望推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质的提升,同时惠及更多大湾区居民、国际友人与游客。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19日 12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