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中国之旅

发布时间:2024-04-27 22:38:12 来源: sp20240427

  三井寺唐院一景。

  三井寺主殿金堂外景。

  越州都督府过所。   以上图片均为三井寺提供

  2023年11月下旬,日本滋贺县琵琶湖畔的三井寺内,一场阵雨刚刚停歇。空中的彩虹同寺内的秋色相映成趣,阳光透过红叶,斑斑驳驳地洒落在石阶上。石阶两旁,祝贺“智证大师圆珍相关文献典籍——日中文化交流史”收录于《世界记忆名录》的竖幅标语格外醒目。

  珍存至今的唐朝“过所”

  “智证大师圆珍相关文献典籍”是1100余年前三井寺首任住持圆珍入唐求法的56件相关文献,其中的47件收藏于三井寺内。2023年5月,这批文献典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和中日文化交流互鉴的宝贵证物。

  853年,圆珍入唐,先后在福州开元寺、天台山国清寺、长安青龙寺等地修学。858年,圆珍携大量经卷、法器等回到日本,被尊为三井寺第一代住持,并成为日本天台宗寺门派创始人。在唐求法期间,圆珍与各界人士结下深厚友谊。圆珍的亲身经历以及他和唐朝人士的往来信件等,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56件文献中,两份“过所”格外珍贵。这是圆珍一行漂洋过海抵达中国后,唐朝政府签发给圆珍一行的通行许可证。一份是从开元寺到长安的“越州都督府过所”,另一份是从长安返回天台山的“尚书省司门过所”。历经千余年,这两份来自唐代的“过所”仍然完好无损地保存在三井寺内。三井寺第164代住持福家俊彦对笔者说,它们是考证圆珍在唐朝求法详细时间和地点的珍贵史料,生动呈现了当时日中两国文化交流的盛况。

  如今,两份“过所”已被装裱成一幅手卷。装裱方式非常简单,除加裱了一段约5厘米的金色隔水外,上下没有添装任何多余的材料。纸张上可见岁月的痕迹,但清晰的墨迹、朱红的印章让人恍如梦回大唐。细读之下,圆珍的足迹如在眼前:

  853年,圆珍经海上航行抵达福州开元寺。1年后一路向北抵达越州(今浙江绍兴)。他计划前往洛阳、长安及五台山巡礼求法,于是向越州都督府申请“过所”。855年,圆珍抵达长安,在青龙寺等地求法,并于约半年后向尚书省司门申请“过所”,离开长安时并未原路折返,而是过黄河进入山西地界。这符合“过所”中提到的“不练行由”,意思是持有者旅行时不必完全按照固定的线路。

  从2023年11月起,三井寺在主殿金堂设展,向访客介绍“过所”及其背后的文化交流故事。“过所”的等比例复制品被精心装裱,放置在金堂内最显眼的位置。许多游客专程来访,只为一睹“过所”真容,与古老的大唐公文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对话。

  珍贵史料中的文化交流

  在“智证大师圆珍相关文献典籍”中,不少史料如实展现了大唐对圆珍一行入唐求法的周到安排和热情接待,也生动刻画了圆珍对大唐的深切热爱、对中华文化的孜孜渴求。

  《圆珍请传法公验奏状案》是圆珍归国后写就的奏章,可以视为他近5年大唐之行的总结报告。奏章详细介绍了圆珍游历天台山、洛阳、长安、黄河等地的见闻,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对大唐自然景观和人文风物的仰慕。提及自己与福州官员林师翼“才见喜欢,犹如旧识”,与临海县开元寺高僧知远“乍见喜欢,宛如骨肉”……宾主和谐的画面跃然纸上。

  圆珍返回日本后,始终保持着与唐朝高僧、学者的交流。他在年近古稀时仍一心钻研佛法,并修书向大唐僧人寻求关于佛法的权威解释。在被称为《圆珍疑问》的书信中,他摘引多部佛法经典并列举疑问,文中出现“乞垂委示”“其义如何”“唐言如何”等请求回答的表述。书信于882年寄往长安友人处,现存版本是圆珍抄录的副本。

  《唐人送别诗并尺牍》则是唐人向圆珍寄来的送别诗和书信,是9世纪日本僧人与中国僧侣、海商、官吏交往的原始资料。这些史料反映出圆珍多年来一直同他们保持联络、交流信息,有时圆珍还请唐朝友人为他寻经求法,并互赠礼品。其中一份台州开元寺僧人常雅写给圆珍的书信中提到,作为对圆珍赠礼的答谢,常雅以“天台南山角子茶”和“生黄角子”回赠。这也成为确切记载茶叶由中国传入日本的最早史料。

  《唐人送别诗并尺牍》的第二卷第九封是《徐直尺牍》。徐直是唐朝时期苏州的一名官员,圆珍前往长安途中曾在徐直家中治病静养,归国后仍保持着书信往来和物品馈赠,多年不断。《徐直尺牍》正是印证这段佳话的珍贵史料。

  福家俊彦表示,圆珍留下的历史文献和典籍在日本国内被视为国宝,希望能够以这批文献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为契机,让更多人了解日中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一页。

  千年古刹的中国文化气息

  三井寺又名“园城寺”,始建于7世纪后期,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现为日本天台宗寺门派之总本山,也是日本四大佛寺之一。行走在此地,能感受到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位于寺院北区的唐院,是圆珍归国后为收纳经书、法器等修建的,唐院的东侧是藏经阁“一切经藏”,阁楼中央是一座八角形的巨大书架,收藏着众多来自中国的佛教经典。

  福家俊彦说,三井寺在历史上多次遭遇战火焚毁,包括“过所”在内的圆珍相关文献典籍能够保存至今,可谓“奇迹”,这背后是代代三井寺人的崇敬与爱护之心。

  福家俊彦出生在三井寺,自幼耳濡目染圆珍和唐朝珍宝的故事。他倾心中国文化,尤好唐诗和书法。在寺院茶室中,一幅李白诗作《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就是福家俊彦的亲笔。“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太白诗篇中的慷慨豪迈,一直深深感染着他。

  担任三井寺住持以来,福家俊彦已多次前往中国,寻访圆珍入唐求法的足迹。每次旅行的起点都是杭州,西子湖畔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令他流连忘返。他告诉笔者,已经为2024年的中国之旅做好了功课。从史料中,福家俊彦发现一处曾经为圆珍查验“过所”的关卡。“圆珍大师从长安返回天台山时,曾经通过浮桥渡过黄河。当时往来人马络绎不绝,两岸有八尊铁牛作为地锚——这应该就是如今中国山西省的蒲津渡吧?”福家俊彦拿着资料和笔者确认,“这是曾经注视圆珍大师渡河的铁牛,我盼望着亲眼见到它,以寄托对圆珍大师求法之路的追思。”

  圆珍相关文献典籍绝大部分以汉文写就。福家俊彦表示,日语中至今使用大量源于中国的汉字,两国民众即使不懂对方语言,也可以进行“笔谈”,这体现出两国人文交流有着天然优势和坚实基础。

  三井寺的钟楼坐落在主殿广场的一角。约16世纪时,日本仿照宋人“潇湘八景”作“近江八景”,“三井晚钟”名列其中,被文人墨客广为称颂。结束采访之际,福家俊彦来到钟楼,珍而重之地敲响古老的梵钟。“咚……”饱满浑厚的钟声悠悠回荡,也穿越时空,回响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28日 07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