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喇家遗址受损文物修复现场:古老陶器重焕新生

发布时间:2024-04-27 22:35:01 来源: sp20240427

   中新网 西宁1月24日电 题:探访喇家遗址受损文物修复现场:古老陶器重焕新生

   中新网 记者 李江宁

  23日, 中新网 记者来到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看到文物修复工作室内,几名年轻人正拿着修复工具小心翼翼地粘接碎陶片,大碎片如手掌大小,小碎片只有硬币大小。工作台上放置着几件刚刚完成复原的陶器。

图为正在被修复的陶器。 中新网 记者李江宁 摄

  “这些都是受积石山6.2级地震影响的喇家遗址博物馆的受损文物。”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人员严明圣告诉 中新网 记者,经统计受损可移动文物共68件,该院承担其中35件受损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

  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的喇家遗址是黄河上游地区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距今四千年,以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齐家文化为主。遗址保留多重灾难遗迹,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大型灾难遗址,被称为“东方庞贝”。目前所知世界最早的面条实物证据也是在该遗址被发现。

图为文物保护人员正在对受损文物进行修复。 中新网 记者李江宁 摄

  “在展览时一般会多件陶器放在同一个展柜中,地震发生时受到外力作用,几件陶器被同时砸碎,碎片完全混合到一起。”严明圣介绍说,“这批器物是同一时期的,陶质和釉面相似,所以在寻找过程中,只能凭借茬口这一个信息,在众多碎片中判断出它们分别属于哪一件陶器,这就增加了修复的难度。”

  陶器修复有几个大的步骤:拆除不当修复、清洗、加固、粘接、补缺和打磨塑形。

  拆分,即把不当修复拆除。清洗,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文物表面残留的附着物。清洗完成后使用加固试剂加固陶器胎体及彩绘。基础完成之后,对碎片进行拼接粘接,在胶结物固化前调整粘接碎片,保证茬口严丝合缝。

  “在这之后,我们会进行‘补缺’。使用石膏做填充材料,把缺损的部分补上。最后进行打磨,使补配部位外形与器物一致。”严明圣说,要求较高的博物馆修复,还有“着色”的环节,修复之后几乎看不出有色差或者修补的痕迹。由于这批文物是在喇家博物馆作为标本展览,所以此次修复以考古修复为标准,保证它的完整器型和器物的物理强度即可。

  “我们刚拿到这件文物的时候,它是碎片状态,随着一步步地粘接过程,看到整个器型慢慢呈现出来,非常有成就感。”严明圣指着工作台上完成修复的一件陶器向记者介绍说。

图为严明圣(左)正在与同事观察受损文物。 中新网 记者李江宁 摄

  严明圣是一名“90后”文物保护工作者,但在此次喇家遗址受损文物修复实操队伍中,已然是一位“老师傅”了。

  “在修复过程中,有些文物上会残留一些记号,我们会发现几千年前制作陶器的工匠的指纹还留在上面,修复有些丝织品时,制作这件丝织品的人的姓名也还在上面,遇到这些记忆的符号的时候,我会觉得离当时的时代特别近,几千年后这件物品来到我的手中进行修复,能够让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重现当时的模样并加以展示,是非常有意义的。”严明圣说。

  记者了解到,该批送至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修复的受损文物预计于4月完成修复。(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