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7岁了——总书记关心的“华北明珠”白洋淀重现光彩

发布时间:2024-04-27 03:58:44 来源: sp20240427

  7年前的4月1日,一项“千年大计”缓缓拉开帷幕——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消息公布。

  自此,新时代的“未来之城”拔地而起,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落地有声。

  在雄安,有一片碧水连天、鸟飞鱼跃的水域——被誉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

  雄安新区囊括了白洋淀整个水域,这里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之地。

  7年间,第一次到雄安,习近平总书记就去看了白洋淀。九河下梢、水韵相生,他感言:“小时候读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对这里十分神往。”

  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将来城市距离白洋淀这么近,应该留有保护地带。要有严格的管理办法,绝对不允许往里面排污水,绝对不允许人为破坏。

  第二次到雄安,谈到雄安新区下大气力处理城和淀的关系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时选址在这,就是考虑要保护白洋淀,而非损害白洋淀。城与淀应该是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2023年5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北省雄安新区考察,并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这是10日下午,习近平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 摄

  第三次到雄安,在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前,习近平总书记抽出时间看了一段白洋淀的视频短片。清淤疏浚、百淀连通的进展,点点滴滴放在心上。

  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成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关键环节。

  从干旱缺水到碧波荡漾,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为白洋淀再赋生机。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条沟壕纵横交错,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被誉为“华北之肾”。上世纪70年代后,由于气候干旱、上游来水减少、工农业用水量增加等原因,白洋淀水位持续下降、大旱干淀现象频发。

  2018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对〈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批复》提出:“强化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同步加大上游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逐步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

  河北省委、省政府随后印发的《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明确以水面恢复、水质达标、生态修复为目标,提出白洋淀生态用水保障、流域综合治理、淀区生态修复、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要求和举措。

  如今,白洋淀淀区水质从2017年前的劣Ⅴ类提升至2021年的Ⅲ类,目前已连续3年稳定保持在Ⅲ类。白洋淀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目前,野生鸟类达到276种,比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70种;野生鱼类恢复至48种,比新区设立前增加了21种,指示物种中华鳑鲏全淀均有分布。

  通过系统性生态治理,白洋淀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华北之肾”功能加快修复,水质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生态环境治理实现阶段性目标。

  提高生态自净能力,鸟翔鱼潜,淀区生物生态链条持续完善。

这是雄安新区白洋淀淀区。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生态建设公司在白洋淀先后实施了‘生态清淤、水系疏通、截污湿地和退耕还淀’等四大类18个重大生态类项目。”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副总经理朱晓磊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种植水生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投放各种适宜北方湿地的鱼类等水生物,完善了淀区生物生态链条,实现了水生态修复、水质提升。同时,利用疏浚出的底泥建设鸟岛,营造适合鸟类生息繁衍的栖息地。”

  通过系统的生态环境修复,多种项目产生综合叠加效应,消除淀区内源污染,提升水动力,改善水环境,提高了生态自净能力。白洋淀的生物多样性显著改善,吸引更多珍稀鸟类在这里安家。

鸟儿在白洋淀水面上飞舞(2022年7月10日摄)。新华社发(李鑫摄)

  雄安新区的成立,为白洋淀治理与保护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城淀相依、和谐共生,白洋淀这颗“华北明珠”重现光彩。(刘师豪、实习生周长耀对本文亦有贡献)

  宋子节 肖聪聪

【编辑:唐炜妮】